陶成能说服赵东升向后推迟最后期限,又给他找了一个能说动赵东升的人,帮了他一个大忙,再者说了陶成是总公司派来解决事情的干部,他自然要表示感谢了。
“这个不忙,先把目前的这件事情解决了再说。”陶成闻言向杨毅摆了摆手,在与华威集团的纠纷没有解决前,他哪里有吃饭的心思。
一连三天,赵东升都是在平静中度过的,他没有接到陶成任何的信息,看来陶成的工作并不怎么顺利。
赵东升也不着急,在华威集团驻海都办事处里处理着手头的事务,吴雯和周军已经按照计划分别与各自的目标省份和部委签署了合作协议,准备与那些省份和部委共享那些俄罗斯专家。
与此同时,全国上下不少人都在盯着华威集团与江南造船厂的这起纠纷,原本这件事情没什么人知道,只不过杨毅私下里四处找人关说,结果这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全国的官场上传遍了,只要是够的上级别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件事情。
江南造船厂强行抢了华威集团从俄罗斯请来的专家,虽然这是江南造船厂和华威集团之间的事情,不过在外人眼里就是河东省与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较量了,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这一出戏。
也就是说,到了目前这个地步,事态已经超出了赵东升和陶成的控制范围,无论是河东省还是船舶工业总公司,都已经没有了退路,否则的话就等着让大家看笑话吧。
不过,这对杨毅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如果不是船舶公司总公司后来出面了的话,他根本就请不动张海山的三哥:
北方舰队海军基地是军级单位,张海山的三哥是副军级的军官,岂是杨毅能随意请动的?他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
第230章 谈判
第三天晚上,赵东升正在华威集团驻海都办事处的一间办公室里办公的时候,他桌上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赵东升觉得有些奇怪,这个电话的号码现在还没有对外公布,只有华威集团像吴雯这样的高层领导才知道,而他下午才与吴雯、周军和牛保国通了电话,现在他们不应该找自己,难道是有人打错了电话?
“喂,请问找谁?”赵东升拿起电话,不动声色地问道。
“卫国,是我。”电话那边传来了一个赵东升熟悉的声音,是滨州市常务副市长张海山,赵东升在黄州机械厂时的老领导。
张海山是来当江南造船厂说客的,其实他并不想打这个电话,华威集团和江南造船厂之间的纠纷早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无论谁对谁错,他都会支持华威集团,因为华威集团与他有着香火之情。
华威集团的前身的前身――黄州市机械厂电器分厂可就是在张海山的关照下成立起来的,可以说他和古连成都是华威集团的创立者,华威集团出事,他自然要站在华威集团一边。
只不过,江南造船厂,确切的说是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领导找了张海山的三哥,张海山的三哥由于军舰的事情欠对方的人情,推拖不过,于是就给张海山打了电话,希望张海山能帮这个忙。
既然三哥开口了,张海山自然要帮这个忙,他可是知道等闲三哥不会给他打这个电话,想必三哥对此也非常为难。
况且,张海山也觉得赵东升如果跟江南造船厂硬扛下去的话也不是长久之计,虽然赵东升在这起纠纷中占情占理,但要真逼得江南造船厂交还那37名俄罗斯专家,必然使得江南造船厂因此蒙受了数千万损失的话,也会令船舶工业总公司和河东省结怨,那么赵东升在人们眼中就是目无大局、刚愎冷酷的人,不利于他以后的发展。
所以张海山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来调解赵东升与杨毅之间的矛盾,有时候不一定击败对方就是赢了,失当的时候要学会放弃,他担心赵东升太过年轻气盛,不懂得适时退让。
其实,张海山错了,赵东升在另外一个世界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当然清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只不过他必须要向外界传达他的强硬态度,以免有人再打那些俄罗斯专家的主意。
再者说了,赵东升现在的年龄是二十五六岁,正是年轻人冲动的时候,他要表现出年轻人的血性来,不能显得太沉稳了,那样的话就与他的年龄不相符。
赵东升一直在等着陶成给自己找一个台阶,这样的话他就能顺势而下,与江南造船厂达成和解的协议,解决目前的这件事情。
如今张海山打来了这个电话,那么赵东升自然会抓住这个机会来缓和与江南造船厂之间的这种紧张的气氛,叽里呱啦地向张海山抱怨了一通后,答应与江南造船厂的人接触,争取皆大欢喜地解决双方之间的纠纷。
张海山挂了电话后,嘴角流露出一丝欣慰笑意,虽然赵东升向他发了一通牢骚,不过并没有要与江南造船厂死磕到底的意思,这表明赵东升正在快速地进步,懂得统观全局来考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