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1 / 2)

在卡奈姆其他地方,特别是尼日尔河中游,砍伐原木出口,已成规模,也是卡奈姆对外主要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卡奈姆目前也是非洲第二大原木出口国。

然而,隆塔的交通条件太恶劣了。

鹿角川河有入海口,但入海口却仅有一座不像样子的小渔港,想从那里出口原木,不现实。

卡奈姆乃至整个西非的最大海港是德古拉摩,但是伊波古村北部所出的原木,要运抵德古拉摩再出口,还不如直接从奥约州的东部,即从出海口在德古拉摩的奥贡河上游地区承包树林砍伐原木出口。

这也不是他此时应该分心去做的事情。

生产水泥?

这些天在矿上疯狂搞基建,曹沫真是给价格飚高的水泥给刺激到了,但问题是隆塔市镇的电力都极薄弱,哪里有多少电力用于水泥工业的生产?

曹沫上次回德古拉摩,特意查了查小型水泥企业生产水泥的能耗情况。

水泥生产绝对是能耗大户,生产一吨水泥差不多需要消耗一百度以上的电能。

隆塔无法提供额外的工业用电,总不可能用柴油发电组吧?

柴油机组的设备投资以及日常柴油消耗,成本得有多恐怖啊!

第二十九章 种菜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是曹沫确定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体量有点小,收益不大,想要有大的发展,需要的周期长,也不像接手金矿这么立竿见影。

那就是蔬菜种植。

到德古拉摩接近两年了,当地常见的蔬菜仅有羽衣甘蓝、龙葵、西红柿等有限的几个品种,曹沫在国内吃惯的黄瓜、芹菜、青菜、大白菜、青椒却少之又少。

到德古拉摩后,适应当地的饮食,是曹沫感到相当勉强的一件事。

当然到伊波古村常住后,他就更是宝宝心里苦了。

每一个在德古拉摩的华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在接手伊波古金矿后,曹沫最先毫不犹豫做的,就在临时居处附近,开辟出一座三亩大小的菜园子,让佳颖从新海市邮寄了一些蔬菜种子过来,他照着网上查询的资料,尝试着种植下去。

要没有这些蔬菜,他在矿上怎么教斯特娜她们做中国菜?

卡奈姆气候炎热,从鹿角川上游丛林里开垦出来的新地,也极为肥沃,时值雨季,大多数蔬菜生长期都短,现在差不多都可以摘食了,仅仅为了供应矿上,曹沫也已经在着手扩大蔬菜种植了。

这两次回德古拉摩,他都带了点蔬菜回来,给宋雨晴她们尝鲜,进社区就被好些华人同胞拦下来,问他这些蔬菜从哪里购买来了,一脸眼馋之极的样子。

卡奈姆有大量的宜耕土地,都被地方上的酋长以及殖民者后裔等掌握土地的大地主,用于棕榈、可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这使得卡奈姆成为全球前列的棕榈油、可可种植基地的同时,也使得整个国家的主食及蔬菜种植极其短缺;大部分平民连糊口都难,长期营养不良。

德古拉摩作为西非最大规模的海港都市,粮食供应更严重依赖于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