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页(1 / 2)

楚臣[校对版] 更俗 2476 字 29天前

“你没有密折送回来,黔阳侯能事无粗细的都禀于枢密院知晓?”姜获说道,暗示袁国维在这件事上要想好说辞。

袁国维奉旨慰军,便有监军之权。

枢密院接到乌金岭一役的捷报,比实际时间要延后十三天,韩谦可以说道路阻塞,他派出的信使被敌军半路拦截了,没有人会去拆穿他的谎言,但是袁国维为何没有及时将消息派人传回来?

而这次随袁国维前往淮阳宫的随扈,都是宫里的宦官,他们中可不是谁都会替袁国维守口如瓶或编造谎言的。

“我仅仅是奉旨劳军去的,近身也深感身体多有不便,兴许该是跟陛下告请还乡的时候了。”袁国维淡淡说道。

姜获点点头,他与袁国维都是花甲之年,也没有几年好折腾,陛下要是放他们告老还乡,或许享受几年的田园之趣,但陛下会放他们告老还乡吗?

这个话题太沉重,当下两人岔开话题,聊起乌金岭一役的具体情形。

“如此说,黔阳侯率兵马出浮槎山,寿州军没能不计伤亡的拦截,便已经注定大败了啊!”姜获听完袁国维所述,禁不住感慨地说道,“而徐明珍对淮阳山里的山民逃户不甚重视,也是致败之因。”

“是啊,淮阳山里到底有多少丁户,还没有统计,但仅南淝水河及龙潭河在山里的支干流,涉及面并不特别广,黔阳侯进入之后第一时间所控制的近五十座民寨便有近三万人丁。加上从安丰寨俘获近两万军民,黔阳侯在大水侵灌敌营之前,就补充了逾六千兵马,还控制住南淝水河上流的主要溪道,要不然这一仗黔阳侯也打不赢……”袁国维感慨说道。

虽说早初在淮阳山里仅有不到四千新兵是自愿应募入伍,但在拉据战中见精锐将卒损失太大,韩谦随后就将安丰寨所俘获的其他近两千精壮强行赶上栅墙参与防守。

从浮槎山穿插北上到乌金岭决水大败敌军,棠邑兵也累计战死重伤将卒逾五千人。

要不是新兵承担了其中近六成的伤亡,韩谦在乌金岭也支撑不到决水溃军的那一刻。

金陵事变期间,袁国维差不多全程参与了赤山军及左广德军的组建,对此感受尤其深刻,暗感这或许才是韩谦与当世名将最大的不同之处,而非他神鬼莫测的算谋……

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

“道昌大人,你再说说,这冰坝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这可真算是鬼斧神工、巧借天力啊?”

此时韩府西苑,宾客满座,都迫不及待的围着韩道昌追问乌金陵大捷的详情。

韩道昌奉旨与袁国维一起到淮阳山里劳军,路途颠簸,下巴都瘦尖了,他回到金陵城里,韩府自然是大摆筵席给他洗尘。

以往韩道铭虽然贵为参知政事、户部尚书,即便是韩道铭住的东苑宅子里有什么事情,也没有多少宾朋来贺,但今天韩道昌归来,西苑宅子里有好几十号平时都罕见身影的人跑上门来慰劳辛苦。

乌金岭大捷的消息,早就在十天前才传到金陵,但大捷的消息迅速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传开,韩府上下也洋溢在满心喜悦的氛围里。

只是从棠邑传回来的信涵语焉不详,短短数百言说了守乌金岭的辛苦,说了寿州军伤亡惨烈,但到底怎么打败寿州军,仅有“夜水突起、席卷河冰溃冲敌营”廖廖数字,如何能满足众人窥私探秘的好奇心?

不要说厅堂里的宾客了,走廊前也挤满好些仆从,也将耳朵贴到门上听二老爷这一路见闻。

“我与袁大人赶到乌金岭,棠邑军形势确实是有些堪忧,袁大人对韩谦也是本心,都开口劝说他率部从龙潭河突围到巢湖西岸,韩谦却说破敌就在这时。我们心里还纳闷,但翻越重重山岭赶到乌金岭实在太累、太乏,睡了一夜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到第二天夜里溪河之中便春水鼓胀起来,直至撑破河冰。而韩谦在敌阵前的河道里,早就打下几排栅木,做好拦截河冰的准备。那天夜里韩谦还拉我与袁大人饮酒,两壶酒刚饮下去,外面便报信说冰坝已成。夜里乌漆抹黑的看不真实,我也是一夜没有睡踏实,天一亮骨碌爬起来,你们猜怎么样,乌金岭的河谷里满满当当皆是大水,也不知从何处借来,时辰一到,冰坝垮塌,大水便往敌营冲去,之后的结果,诸位也都知道了……”有人愿意听,韩道昌自然愿意讲,只是面对一群这些见风使舵的宾客,说辞有些夸张罢了。

“你嘴这能耐,怎么不去说书?”韩文焕捋着雪白的胡须,当着宾客的面,便笑着数落次子韩道昌这些话太夸张。

“都说韩侯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称今之孔明,以往多少觉得言过其实,但乌金岭大捷不恰恰说明韩侯爷早就掐指算准南淝水河冰开破的日子吧?”有人也不知真假的夸赞道,只是看他的表情很是认真。

将一干宾客送走,叫无关的仆役都退出院子,这时候夜里已深,厅堂就剩下韩老爷子、韩道铭、韩道昌兄弟、韩端等小辈里的核心子弟,以及乔、陈等与韩家有姻亲关系、可以视为嫡系势力的那几家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