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页(1 / 2)

楚臣[校对版] 更俗 2449 字 29天前

“我知道周先生去东湖,是国丈大人还是想着劝黔阳侯回心转意,但倘若黔阳侯已经铁了心跟敌国勾结,国丈大人那边会做怎样的决定?”吕轻侠直接张口问道。

“黔阳侯权欲心或许重了一些,但要是说他铁了心跟梁国勾结,却不知道夫人这话从何说起?”周启年拱手问道。

当初黄化还率湖州兵观望形势呢,周启年并不觉得在这兵荒马道的世道,有私心及野心是多大的问题,而到这时,黄系与朝系并没有激烈、不可能挽回的矛盾跟冲突。

辰州危机,说到底还是晚红楼一系的人太蠢,这么想,却叫周启年多少有些看不起眼前这些人。

“之前黔阳侯给陈昆、韩元齐通风报信,还可以说他权欲心重,一心想着不费吹灰之力,扩大棠邑军的地盘,或许还不能说明他铁了心与敌国勾结,”吕轻侠似乎能看透周启年心里在想什么,淡然说道,“但周先生或许还不知道,就在数日之前,棠邑军一队轻兵穿插到徐州北部,从司马家眼皮子底下,将温暮桥及四百多温氏族人劫走——周先生觉得没有梁军的通力协助,棠邑军能做到这一点吗?”

第六百四十九章 狼子野心

周启年愣怔半晌,都难以相信吕轻侠所说的一切。

以棠邑军的实力以及这些年来韩谦极重视侦察斥候之事,周启年相信他要想将三五人从敌后劫走,应该是易如反掌,但这跟将三五百人从敌后劫走,完全是两个概念。

要是司马家真这么好欺负,金陵事变之前那么多年,李遇及信王杨元演率楚州兵马与司马氏在淮河下游先后对峙那么多年,都没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岂非都是实足的蠢货?

而温暮桥早年乃是与李遇、杜崇韬等人齐名的人物,温博与李知诰、韩谦都对过阵,可以说战术层面不会比李知诰、韩谦相差太多。

而温博所率嫡系战力的韧性、战斗力之强,都足以证明温氏一族乃是与浙东郡王府堪比肩的将门之族。

即便温氏一族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弟都在温博麾下为将,此时被困于罗山城,但其宗族之内基本的防御力量,怎么可能会弱?

除非温氏一族主动配合,天下谁能从司马家的眼皮底子,将小规模战斗力绝对强横、冠绝天下的温氏族人劫走?

“夫人说笑了吧,”周启年笑着说道,“即便黔阳侯与梁军勾结,但温暮桥当年乃是杀害韩道勋的罪魁祸首之一,温氏族人怎么可能不加以反抗,乖乖的跟黔阳侯派出的轻兵离开?夫人确定不是司马氏跟黔阳侯有什么交易?”

要是确有其事,周启年更愿意猜测司马氏跟黔阳侯达成什么合作协议,或许是司马氏担心淮东会对徐泗出兵,再有意讨好黔阳侯,将其杀父血仇拱手献上。

然而这能算是与梁军勾结吗?

又或者说这或许是游说司马氏归顺大楚的一个机会?

周启年一时间消化不了这么惊人的消息,甚至连吕轻侠的话真假,他一时也无法分辨。

“我也不知道韩谦用什么手段说服温氏族人乖乖配合,事后观其聚居地并没有武力对抗、奋力相搏的迹象,但司马氏却是气急败坏,事后分兵数路追捕,但捕杀十数人都是疑兵,最终还是叫这一路轻兵成功逃脱。”

吕轻侠也不隐瞒她们在徐泗有相当可靠的信息源,更详细地说道。

“当然,司马氏之所以懈怠、疏于防备,也是从棠邑潜出的这部轻兵,最初是假装梁军从北面接近徐州北。而在温氏族人被劫走后,司马氏派兵马往北追击无果,意识到可能是南面派兵马假扮梁军劫人,后续追兵则沿徐州南部展开,但这时候又被棠邑军这段时间从濠州渡河侵袭的兵马干扰,没有想到这部轻兵带着温氏族人没有北上,也没有往南突围,而是往东到海州北部渡海。很可惜我们得到消息还是晚了一些,四天前寿王府的人在长江口发现赤山会有四艘仓船从外海进入长江水道。也许周先生到东湖时,韩谦已与温暮桥见过桥了……”

周启年眉头微蹙,他知道吕轻侠说出这么多的细节,自然是方便他去验证真伪,迟疑地问道:“夫人想说黔阳侯劫持温氏族人是……”

周启年都有些为他的想法惊呆了,以致他迟疑着、犹豫着都不能直接吐露出口。

“周先生与韩谦打交道也非一年半载了,对韩谦是什么样的人物,难道还不够清楚?”吕轻侠说道,“当年韩谦借孝道之名,将陛下玩弄股掌之间,而一旦孝道成为他野心权欲的障碍,被他践踏在脚底下,又有什么好值得诧异的?杀父之仇,在这种人物的眼里,又能算得了什么?再者说了,他不承认,天下谁能说温氏族人就一定落在他的手里?周先生此时还能说韩谦不是铁了心跟梁军勾结、以逞其志?”

周启年倒吸一口凉气,心想,为权势父子兄弟相残者不知凡几,他们这样的人要是还相信所谓的父仇不共戴天,不是自欺欺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