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3万美金一个拷贝,对于南美等偏远地区,绝对算高价了。
而后者3份已经上映过的电影拷贝,则完全是为了培养市场,扩大联美在全世界的知名度。
知名度越高,对联美的估值就越有利。
对李长亨用联美当诱饵,获得传媒集团更多股份的计划也越有利。
以后世人的眼观来看,拍电影其实并不是个好生意。
看似一千万的成本,时不时就爆出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票房,确实赚大发了。
但钱没那么容易赚,更没人能保证自己的电影一直受观众喜欢。
而且拍摄到上映的周期不仅以年来计算,资金回收得等到电影下映,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
稍不注意就得亏本不说,还得和好莱坞同行和欧洲同样竞争。
最关键的是,单纯的电影公司,市值的天花板就在那。
即便和传媒集团合并,电影制作部门的地位,始终低于纸媒和电视部门。
还不如趁着市值大爆,趁机高价和传媒集团合并,获得更多的传媒集团股份。
至于传媒集团会不会答应,这里面又涉及到一家做大做强的企业,在核心领域找不到短时间内再次爆发的项目时,不得不全面发展的公司战略。
如同未来的维亚康姆收购派拉蒙一样,占据上游产业的媒体集团,其实是非常愿意和好莱坞八大合体的。
而且几年前,伦道尔·赫斯特就愿意用传媒集团股份,换联美影业20的股份,就已经说明伦道尔等人,早已经想进入好莱坞。
第1111章 蛋糕太美味
把各国界媒体的关注点吸引到《罗马假日》上,这部电影的票房最终能不能超过4、5亿美金,基本上就靠电影本身的质量来决定了。
李长亨不担心电影质量,因为从这几天被采访的观众的反馈来看,观众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而且票房上,米国三天票房720万、850万到第三天周日票房直接破千万,达到1080万。
无不表明很多米国人都是被观看过的电影的同事、朋友给吸引进电影院。
海外票房也随着各国媒体不断把电影和爆炸案,6亿美金何时归还给青木集团的新闻捆绑起来一起报道,而被更多人关注着,同样呈现出上升趋势。
让担忧了几天的李长亨顿时放心了下来。
票房远超预期的开始发力,毫无疑问的让联美影业的市值跟着暴涨了一波。
当初伦道尔·赫斯特的传媒集团入股时,联美的市值仅仅2亿美金,这几年虽然一直在上涨,但一下子从5亿暴涨到8亿,确实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可仔细想想,又觉得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