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页(1 / 2)

至于孙权那边,先前荆州、樊城两次大战,早已让孙权为之胆寒,只需派遣一名舌辩之士前去说明厉害,孙权自然知道分寸,不敢轻动。

唯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久在南方,在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击败他很容易,但如何彻底平定蛮夷,让他们不敢轻犯官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打算亲自出马去平定雍闿之乱,稳定蜀汉后方。

小说中诸葛亮在刘禅刚刚登基之时,也曾遇到多路兵马来犯,其中就有南方蛮夷造反一事,雍闿虽然没有牵连其中,可孟获的起兵也肯定得到了他的默许;诸葛亮当时念着刘禅刚刚登基,蜀中暂不稳定,于是只派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就把孟获给吓退了。

可如今在位的是刘备,蜀中又有诸多英才相辅佐,诸葛亮就算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问题,于是就主动请命前往,刘备考虑一番之后应允了他的请求,让诸葛亮任意挑选大将兵马。

如此曹魏的三路进攻都不足为虑,刘备又说起了九品中正制,蜀汉也得有自己的人才选拔体制,如此才能长久。

可要效仿九品中正制的话,蜀中却又不足,刘备占领的地盘世家大族不多,想依靠这种办法选拔人才不太现实,继续使用察举制的话又有诸多问题,于是一时难以决定。

这时候沈隆站了出来,建议可以一边使用察举制,一边采取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作为补充,这样的话就能为朝廷吸纳到足够的人才。

“九品中正较之察举制虽有进步,然则定品之权仍在世家大户之手,初开始时候或许朝廷还能制约一二,给寒门士子留下几个名额,但世间一长,寒门士子必难出头,清贵显职皆为世家所垄断,如此殊为不智!”刘备出身卑微,蜀中又没有多少世家大族,所以沈隆才敢这么说。

“陛下可定期举办科举,以经史策论选拔文臣,以武艺兵法选拔武将,从中选拔人才委以主簿、县令、主事、裨将、文史等职,然后根据考绩战功升迁罢黜,如此更加公平,且人才选拔之权掌于陛下之手,恩荣皆出自于陛下,天下士子莫不归心。”沈隆将科举的原则讲了一遍,还点明了这种制度对维护皇权的好处。

九品中正制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到世家大族手中,而科举则是把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这二者谁优谁劣就不用说了吧。

“臣请在各州县设立县学、府学,在成都设立国子监,吸纳青年才俊入学就读;在各地兴建图书馆,藏书其中,不禁借阅,如此我蜀中定当文风兴盛,无人才匮乏之忧;同时亦可将科举一事光传天下,吸引曹魏、东吴寒门士子来投!”先前推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铺垫已经完成,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效率,打破世家大族对学问的垄断了。

所谓世家门阀,始于汉末,而兴于魏晋南北朝,和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时间的一致的,这段时间也是华夏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诸多碌碌无为的庸才身居高位,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对于这样的制度,沈隆当然要驳斥。

刘备听了为之心驰神往,诸葛亮则微微蹙眉,他当然能看出科举对世家大族的影响,实施这般政策必然会让北方士族对蜀汉离心离德,加大将来收复北地的难度,可相较于它的好处,这点麻烦又不算什么了,于是考虑一番表示了赞同。

朝堂之上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尽皆同意,余下少数世家子弟也不好反驳,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数月之间,蜀汉要举办科举广纳贤才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与之一起的还有一首诗。

第1707章 天下英雄尽入彀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汝南某地,几名寒门士子正聚在一起吟诵着一首新得的诗作,“沈子丰这首诗可谓道尽了我等寒门士子的心酸啊!此番蜀中兴科举,不看出身,纯以经义策略取材,我等大可一试。”

沈隆抄的这首诗乃是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乃是寒门出身,虽有才华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于是就借用咏史来批判九品中正制。

这首诗的意思是,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诗中所写全都是寒门士子的艰难,所以一传播出来就在寒门士子中广为传播,尤其是那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更是让他们感同身受,自汉代以来,不得志的读书人都喜欢用李广和冯唐来自比,读起来难免会带入自己,引发诸多感慨。

“士载,你自幼喜好读书,才学冠于汝南,奈何因为出身之故,只能去看守稻草,实在是太过屈才,不若和我等一起去蜀中应考吧。”有人在劝说友人。

“艾……艾……原本就是荆州人士,若能……若能得中,也算是荣归故里,理当同去!”友人结结巴巴地说道。

此人正是日后灭了蜀国的邓艾,邓氏原本是荆州大族,所以邓艾小时候才有资格读书识字,赤壁之战后曹操强令当地百姓北迁,年幼的邓艾就被呆到了汝南,因此家道中落。

其后虽然因为读书识字被选为典农都尉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